j9九游会官方登录-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访问手机版
当前位置:j9九游会官方登录-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权威解答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j9九游会官方登录

一:帝王篇: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先帝,一般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如如康熙驾崩前为皇帝,驾崩后成为先帝;或者指远古帝王,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郑玄注:“先帝,大皥之属。”
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指皇帝的诏书。
受禅,指接受禅让。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有主动禅让与被动禅让之别。
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移跸,指帝王出行。有时“移跸”指迁都。
禁军,是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羽林军等。
北狩,有三个意思:一是到北方狩猎。二是借指向北进军。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如:宋徽宗、宋钦宗都被掳到北方去,成为阶下囚,南宋称之为“二帝北狩”,所谓北狩只不过是为了顾及皇家体面的婉约说法,徽钦二宗由此开始了阶下囚生涯,终生未回宋朝。
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又借指宫廷。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注:结构相似,但无“登临皇位”的意思的词有:“践政、践莅、践袭、践事”。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改元,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二:科举篇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如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进得到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三:官职篇
1、关于任职授官
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关于提升职务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擢为后将军。”
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起复:恢复原职务。“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关于调动职务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尉。”“徙齐王信为楚王。”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
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关于兼职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羊舌鲋摄司马。”
权:临时代职。“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假:暂时代理。“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备武将军。“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关于降级免职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
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致仕:带职退休。
5、古代官职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在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如《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中的“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官至参知政事。如《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汉人只有清末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如《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章京”,满语“官员”的音译,即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俗称“小军机”。参见“军机大臣”条。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官名。西周为侍从属吏。春秋、战国置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代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改由大臣担任,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代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设立的职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外国使节。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元代以后废除。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中的“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可以是一般任官职者之称,也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如《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任官职者等。
【士大夫】古代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的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如《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长史】秦代丞相的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后等级超过侍郎。魏晋时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中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的宫廷侍卫,汉代以后,权责渐有变化。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尚书六部的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参军逐渐成为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参见“令尹”条。后可用作地方官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是掌管军政、军赋、马政的长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多设立,世称“藩镇”。后也用作荣衔。如《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中的“颜太师”指颜真卿,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参见“太师”条。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后职能扩大,其官署为尚书省。隋代始设尚书省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已经不同。如《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凡遇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遂也称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参见“刺史”条。范晔曾任宣城太守。如《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参见“经略使”条。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巡视安抚地方的特遣官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巡抚的别称。参见“巡抚”条。如《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缉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汉代以后的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聘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宋代废除。如《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宋代地方行政单位,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明清相沿。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宋代以后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里”是古代乡以下的编户单位,里正即一里之长,也称“里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胥是古代官府的小吏,里胥即里正、里吏一类,管理乡里事务。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可称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属官;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属官;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属官。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四:天文历法篇
【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冬月大雪、冬至腊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历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化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五:文学作品篇
1先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它也称《诗》或《诗三百》。《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2春秋战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体诗”(积极浪漫主义)创始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二十五篇,收在西汉刘向编的《楚辞》里。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孟轲,儒学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庄周,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吕不韦,战国时秦相。《吕氏春秋》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名《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3两汉: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贾谊,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4两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5唐: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王维,字摩诘,唐代田园诗人,《王右丞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浪漫主义风格。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诗圣”。唐代著名诗人。现实主义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岑参,唐边塞诗代表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刘禹锡,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唐代文学家。著有《柳河东集》。
杜牧(803-852)牧之,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李煜,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著有《南唐二主词》
6两宋:
柳永,原名三变,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有《乐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宋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东坡全集》。
秦观,字少游,宋朝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名女词人。《漱玉词》婉约清新,被称为“易安体”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传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用形象的诗歌来阐说抽象的理学和人生哲学。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名的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为主,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7元: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著作《西厢记》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家和散曲作家。《汉宫秋》《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章回小说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8明清:
汤显祖,明代杂剧家,《牡丹亭》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国古代伟大的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六:作家篇
中国作家
一、春秋时代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睢》、《氓》、《伐檀》、《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期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诸子哲理散文。《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尊称为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李斯的代表作是论辩文《谏逐客书》。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战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2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十卷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15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乐府,著名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两都赋》、《白马篇》。曹丕,字子桓。“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为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6北朝乐府,著名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杨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图片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8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29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3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31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因善写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32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鸟鸣涧》、《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结为《王右丞集》。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3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5杜甫,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作是现实主义诗歌在《诗经》之后的又一座艺术高峰。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诗史”。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36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37孟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与贾岛一起世称“郊寒岛瘦”。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
38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39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40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凡作老妪可懂。
41柳宗元,字子厚,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童区寄传》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42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43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4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意象朦胧,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45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图片
六、宋
46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工诗词散文,开宋词豪放之先风。
47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48晏殊,字同叔,谥元献。主要作品为《浣溪沙》、《蝶恋花》等,存《珠玉词》、《曼元献遗文》。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贵。
4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出于此)。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50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拭、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51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5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溢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乡贯临川,集为《王临川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53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溢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为主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皆出于此。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54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园。主要作品为《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板》出于此书。
55苏拭,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溢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囊、黄庭坚、米蒂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文集》。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56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57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5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魔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59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60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61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为《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有《文山先生全集》。其爱国精怀激昂动人。

62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63王实甫(字),名德信。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五本二十一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郑光祖,字德辉。主要作品是《倩女离魂》。
64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6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主要作品为《云庄休居自道小乐府》。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最成功。
66睢景臣,字景贤,主要作品为《哨遍·高祖还乡》套曲。
图片

67施耐庵,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游传》简称《水浒》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对后世农民起义发生了巨大影响。
68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中国第一位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之一。
69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主要作品为《西涝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70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71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临川人。主要作品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临川四梦”。是浪漫主义杰作。
72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别号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主要作品为编辑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共120篇。《灌园叟晚逢仙女》出于此。“三言”与凌濛初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73张溥,字天如,“复社”领袖。主要作品为《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出此。

74洪升,字防思,号稗畦。主要作品为《长生殿》(传奇)写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
75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主要作为《桃花扇》(传奇)。写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剧。
76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促织》、《狼》、《席方平》、《崂山道士》、《画皮》等出于此。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77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主要作品为《方望溪先生全钞》。《左忠毅公逸事》等出于此。桐城派创始人,以“义法”为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语言风格追求雅洁。
78吴敬梓,字文木,敏轩。主要作品为《儒林外史》。
7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主要作品为《小仓山房文集》。《祭妹文》、《黄生借书说》等出于此。《随园诗话》等。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不满儒家“诗教”说。
80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81姚鼐,字姬传。主要作品为《惜抱轩诗文集》。有《登泰山记》等。“桐城派”奠基人之一。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和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82李汝珍。字松石。主要作品为《镜花缘》,以浪漫主义手法写幻想图景,如“君子国”、“女儿国”、“两面国”等。
83龚自珍,字瑟人,号定盦,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先驱。主要作品为《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84吴沃尧,字趼人。别署我佛山人。主要作品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谴责小说。
85李宝嘉,字伯元,别称南亭亭长。主要作品为《官场现形记》(《制台见洋人》一节出于此)。亦为谴责小说。
86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主要作品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是其中一节。
87曾朴,主要作品为《孽海花》,为谴责小说。
88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称饮冰室主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康有为合称“康梁”。主要作品为《谭嗣同》、《少年中国说》等。有《饮冰室合集》他是“新文体”的创造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到不检束。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好的、最伟大的一位新闻记者”。
图片
现、当代
89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诗集《野草》,十四本杂文集,和大量的书信。
90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为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91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92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为《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93郁达夫,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94徐志摩,现代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95田汉,著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另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后定为国歌。
96朱自清,江苏扬州人,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背影》/《春》,高中时学过散文《荷塘月色》。主要作品为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著名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7闻一多。著名爱国诗人、学者。主要作品为诗集《红烛》、《死水》。著名篇目有《太阳吟》、《洗衣歌》、《发现》、《一句话》、《死水》等,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古典新义》等。
9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散文《想北平》是其怀乡之作,表达了自己对故土深切的热爱和眷恋,读来令人动容。
99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格言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100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为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狂流》。
10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随想录》等。《家》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历史的最成功的作品。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02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小说家。主要作品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二黑结婚》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话》被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其民族化,大众化,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
103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104艾青,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主要作品为《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105周立波,主要作品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暴风骤雨》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最成功的文学作品之一,获斯大林文学奖。
106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白洋淀派”创始人。
107梁斌,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作品是概括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方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
108柳青,主要作品为长笛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109杜鹏程,主要作品为《保卫延安》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人物有彭德杯、周大勇。
110李季,主要作品为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前者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片
111杨沫,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3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道路,主要人物有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
112曲波,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113罗广斌、杨益言,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岩》,小说主要人物有许云蜂、江姐,特务徐鹏飞。
、;
114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诗派代表诗人。因成名作《雨巷》,人称“雨巷诗人”。、;
116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其妻杨绛女士的散文《老王》。
116.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高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117.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众多作品中,尤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边城》(篇名)等成就最高。
118.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初高中时我们分别学过她的诗《致橡树》、《双桅船》。
119.海子,当代诗人,代表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20.汪曾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胡同文化》。
121.贾平凹,当代作家。著有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我们曾学过他的书信体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22.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作品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123.铁凝,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我们曾学过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七:饮食文化篇
古代饮食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生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彝、卣、纍、缶,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细切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或事物为人所称颂叫作“脍炙人口”。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作祭品用的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麏、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ɡ),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圈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讲究“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如《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甑(ɡ)、甗、鬲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这种鼎的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这种鼎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汽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如《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足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八:风俗文化篇
风俗文化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古人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如《左传·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牢,古代饲养牲畜的栏圈。故将祭祀礼仪上所用的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后世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时的典礼仪式。《周礼》记载:“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秦汉以后的朝仪皇帝不再向臣属还礼。
【朝聘】先秦周的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称为“朝”。
【朝觐】先秦周的宾礼之一,为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周代的揖让之礼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如《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举行祭祀或有重大事件,都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在交际场合其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署名下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己之意。如《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泛指两姓联姻。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案”,有脚的托盘。
【以文会友】如《论语·颜渊》:“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是作为君子的交友之道,相互切磋以求文德进步。后世文人聚会,送别,多以诗赋词曲相赠,也谓之“以文会友”。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之名,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投稿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的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
网站地图